中國制造2025 解惑鋼鐵行業發展
申佳液壓
發布時間:
2018-01-25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3月15日,李克強總理在人大會議閉幕后答記者問時再次提到了“互聯網+”這個熱詞。所謂“互聯網+”中的“+”,指的是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傳統的各行業。在這個熱詞的背后,是李克強總理賦予中國制造2025的新維度:智能轉型,以及由此給鋼鐵行業帶來的新理念、新空間。這是本次兩會的最大利好。 制造業強則經濟強 通過最近幾年的努力,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已經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3月15日,李克強總理在人大會議閉幕后答記者問時再次提到了“互聯網+”這個熱詞。所謂“互聯網+”中的“+”,指的是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傳統的各行業。在這個熱詞的背后,是李克強總理賦予中國制造2025的新維度:智能轉型,以及由此給鋼鐵行業帶來的新理念、新空間。這是本次兩會的最大利好。
制造業強則經濟強
通過最近幾年的努力,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增速和占比雙雙超過第二產業。從2013年開始,我國第三產業GDP中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第三產業GDP增速高達8.1%,高出第二產業0.8個百分點;占比達到48.2%,高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同時,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1.2%,高于投資對GDP增速貢獻率2.7個百分點。這兩個結構上的重大變化說明,經濟增長的質量在不斷提升。
但整體經濟結構調整的進展,很難掩蓋制造業當前面臨的巨大挑戰。“老常態的路子、簡單粗放的發展路子難以為繼了。在經濟發展上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轉方式調結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這樣說。
從宏觀層面來看,2014年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同比下降了4.7個百分點,而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均是增長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增速下降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第三產業低了14.7個百分點;PPI指數(生產價格指數)同比繼續下降1.9%。從微觀層面來看,包括鋼材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多數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增速大幅下降,而鋼鐵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出現下降,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正在從制造業中逐漸抽離,多數企業面臨著巨大的運營挑戰。
李克強總理提出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實際上須要尋找這一平衡點的正是制造業。對此,政府工作報告中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即兩個“中高”,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
由此來看,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重點領域,實體經濟強則增長穩,實體經濟強則結構優。2015年乃至未來的十年,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心應由產業間的結構調整轉向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各產業自身的結構調整。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李毅中所說,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對工業領域是很大的鼓舞。工業領域要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發揮出應有的支撐作用。
鋼鐵行業需要智能轉型
在有關中國制造2025的論述中,“智能轉型”這個新提法借助“互聯網+”的概念,更加超前地揭示了經濟新常態對制造業的重新定位。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干勇所說,我國鋼鐵行業遇到一個很好的機遇。‘互聯網+鋼鐵’的模式將改變整個鋼鐵的經濟業態,甚至可能包括整個流程制造業。
多年以來,以兩化融合為標志的用新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的進程一直在進行著。而作為傳統的流程制造業,鋼鐵行業的兩化融合水平過去在工業行業中一直居于前列,以生產自動化為主要方向的技術創新和傳統流程制造業的對接融合較為順暢。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進入互聯網時代,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出現,正在讓智能轉型這一概念突破過去兩化融合的框架。
工信部年初發布的《原材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計劃(2015~2018年)》中明確指出,當前,發達國家紛紛啟動“再工業化”戰略,正在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已成為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所在。加快推進原材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機不可失,必須下大力氣、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好。
工信部部長苗圩描述了一個德國工業4.0的直觀場景:工業3.0是機器設備數字化、智能化,圖上畫的是一個機器人從貨架上抓一個貨物裝進一輛卡車;到工業4.0仍然用了這張圖,只不過在貨架、機器人、汽車上都畫了一條小的弧線,這表明這三者都通過泛在的網絡聯系起來。這就是工業互聯網的概念。
因此,智能轉型的內涵,絕不是僅僅包括生產自動化、ERP(企業資源計劃)等信息化管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出工業互聯網給傳統產業的運作模式帶來的顛覆性、革命性的變化。
首先,這種變化體現為通過工業互聯網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平臺化競爭。即在工業互聯網下,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構成的一個總體網絡制造技術經濟服務平臺。干勇委員對這個平臺的設想是:把鋼鐵企業、供應商、用戶、金融機構、技術服務機構、設計機構、貿易機構、物流配送機構等,全部放到一個大平臺上,共同經營、共享成果。這種平臺經濟需要的是數據、信息、資源的共享,甚至是資本層面的融合。
其次,這種變化體現為在這個過程中同步進行的產業耦合。在平臺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發生在產業鏈上以及產業鏈外的行業耦合。在這種平臺經濟的背景下,產業之間的界限將變得模糊。由來自不同行業的資本、資源和人才在融合后去完成原有產業的新延伸,其效率會遠高于單獨去做。
苗圩指出,智能轉型必將成為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化邁進的必經之路。客觀地看,鋼鐵行業的兩化融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智能制造方面仍然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我們離工業互聯網的建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推進新一輪產業變革的背景下,有實力的領軍企業必然要向這個方向發展,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智能轉型。
創新和環保須持續積淀
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是中國制造2025的另外兩個維度。自十八大明確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一詞匯在最近兩年屢次被提及。而與“綠色發展”相關的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也已經深入人心。對于這兩個維度而言,更重要的不是新的概念和新的理念,而是持續、扎實的積淀。
在創新驅動方面,代表、委員的擔心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人才支撐問題,如何吸引人才進入這個行業,如何培養出這個行業需要的人才?二是產學研用結合過程中的成果轉化問題,如何讓更多聯合研發平臺的成果得以在企業中應用?三是科技投入的高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如何看待和解決研發成果不明顯甚至創新失敗等問題?四是創新主體的體制機制問題,如何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在當前的轉型過程中,多數鋼鐵企業都已經深刻地體會到創新的驅動作用。因此,這些問題在行業內大多已經有了共識或正在實踐當中,但創新是一個需要“功到自然成”的領域,我們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讓既有的投入和工作沉淀下來,并逐步轉化為成果。
而在綠色發展方面,則是一個知易行難的過程。隨著新環保法的實施,以及一批處理案例的公布,環保在意識層面已經形成了高度的共識。同時,隨著24小時在線監測、駐廠監測、無人機監測、群眾舉報、社會組織監督等一系列監測手段的逐漸豐富,環保執法的力度也在逐漸加強。這讓來自鋼鐵行業的代表和委員們都感覺到了變化。在這個領域,亟待解決的是低成本環保技術研發應用和統一執法尺度兩大問題,分別在治理端和監督端制約著環保工作從知到行的轉化。
但是,正如干勇所說,現在治霾已經是頭號任務,國家嚴格執法的決心很大,但整個體系的建設還要經歷一個過程。我們相信,有河北鋼鐵集團唐鋼等企業的案例在前,環保從知到行的過程將在最近的兩年內完成。
尋找資金問題的PPP新解
無論是近在眼前的技術改造、環保投入、兼并重組,還是稍遠一點的智能轉型和產業耦合,無一不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但從最近兩年的實際情況來看,鋼鐵企業貸款難、融資成本高的情況卻在逐年加劇,讓企業有種被“釜底抽薪”的感覺。今年的兩會上,不少來自鋼鐵行業的代表、委員就實體經濟的融資問題提交了相關的議案、提案和建議。
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的“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可能成為一條可行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早在2014年12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已經正式向社會公布了《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通過結合市場和政府的力量,把能夠調動起來的資源交給最能夠發揮其效率的機構來使用。雖然在報告中將這種模式的推廣范圍確立在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但應該看到,這種模式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也具有巨大的潛力。由于我國半數左右的鋼鐵企業均為各級國有企業,其投融資模式的改變與地方政府息息相關,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推行PPP模式,有利于引導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融合。
首先,在節能環保服務等領域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強力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面對更加嚴厲的環保法,鋼鐵企業增加環保投入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必須將有限的資金更高效地應用到效果更加明顯的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中去,而第三方治理為這種需求找到了可行的出路。目前,已經有鋼鐵企業外聘專業的服務企業當環保“管家”,依靠后者在脫硫等專業領域的技術積累,用相對較低的成本解決污染問題。
其次,在兼并重組領域也可以探討采用類似模式。目前,鋼鐵企業兼并重組的問題在于小的兼并重組難以改變行業的格局,而破局性的重組由于涉及資產和資金規模較大,難以出現。有業內專家建議,在大量涉及國有資產的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方面,可以探討類似PPP模式的投融資方式,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的結合,將政府的推動作用和社會資本的規模結合起來,來推動兼并重組。而通過政府參與,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通過兼并重組來推進化解過剩產能,其力度和效果會更加明顯。
“惟改革者進,為創新者強,為改革創新者致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生活將更多機遇留給勇于和善于改革創新的人們。據苗圩介紹,中國將用3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中國制造2025正是這個三步走的第一步。而在這一步里,鋼鐵行業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在智能轉型的進程中,鋼鐵不能缺席。
(摘錄《中國冶金報》)
相關下載